《华严经》以根果相连比喻生佛一如理念:
譬如旷野沙啧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慈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舞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在企业成立的当下,无论是生存型的还是自我实现型的企业创建人,其逼迫性最强的苦受已由“穷苦”、“自我实现苦”转变为如何获得“第二桶金”的经营苦。
对于基于消除“穷苦”而创建公司的企业家,“第一桶金”意味着财富;对于基于实现“非超越性自我实现”需要而创建公司的企业家,“第一桶金”则意味着“自我实现”的途径正确。至此,甚少企业家有所谓的使命感。
以希望集团为例,其“让农民富裕、让市民满意、让政府放心”的企业使命必然不是产生于集团成立的最初阶段(1991年),否则,不可能发生向农民买高水分玉米饲料的丑闻。事实上,许多公司是从一个人或围坐在厨房餐桌旁的几个人起家的,此时,企业的创始人并没有考虑企业的使命。如比尔·休利特《Bi“Hewle)tt和大卫。帕卡德《Dva记Packadr)在加利福尼亚州一座出租屋的车库里成立Hyeetlt一Pakcardocmpna,惠普公司的时间是1939年,而公司的使命则是形成于1957年。
对于第一桶金与企业使命的关系,佛陀有一句十分贴切的话:
如一切贫穷有情,饥寒、裸霉、身心不安,何能造作种种事业?。
此阶段企业家的共同特点是“身心不安”,不安于能否获得财富消除穷苦、不安于创建公司这一自我实现的道路是否正确。只有,通过获得“第一桶金”,他们才会身心安定。
获得“第一桶金”后,“经营苦”则体现为在无常变化的社会、客户及员工的商业环境中,如何使企业得到生存与发展。此时,产生了企业使命,即在此环境下,企业家制定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目的。
基于“生佛一体”的大悲心而展开救济众生的行动的时候,众生的苦难成为智慧成长的因缘,“菩提”因而成就。没有众生的困难,就没有菩萨的智慧。犹如没有病就没有药,没有病人就没有医生一样。佛法管理类企业的企业家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应该担当起历史的使命,以佛法为基因建立一套正确的企业家哲学与企业家思想,树立企业经营的正知正觉。创造依止佛法智慧的优秀企业文化,光明自在,回报社会。
评论